泉州,爱你从白天到黑夜 文史爱好者组团夜游古城见闻

发布时间:2021/9/17 14:40:56

泉州,爱你从白天到黑夜 文史爱好者组团夜游古城见闻

蔡清故居内仍有后人居住生活,并以泉州人特有的好客与夜游团闲话古今。

不管是泉州人,还是到泉的旅行者,大家一定在白天用脚步丈量过泉州古城这一“世界的古城、活着的古城”。那么晚上呢?就不一定了。但有这么一群本土文史爱好者,他们爱古城的日日夜夜,不仅很多次认真看过古城白天清晰明朗的风姿,也时常组团夜游,赏析记录它朦胧梦幻的一面。8日晚的最近一次夜游中,偶遇的“泉州通”陈泗东先生之子、原市政协委员陈笃恒因此鼓励他们,把共同的世遗泉州推介给世界!

“凉意”出发 “活态”抵达

夜幕里感触到古城浓浓的人情味

夜游团的领队,是古城民间守护者、资深文史爱好者李以健。多年来,热爱古城的他,不仅担任古城讲解员导师,还组建起“一茶书房”文史工作室,带领小伙伴们自发踏勘泉州地面上700多处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各级文保单位,在不小的范围内带动起了解泉州、热爱泉州、宣传泉州的风潮。

“夜游泉州,源起21年前。年轻时的我,总在晚饭后在古城小巷中‘沉浸式乱串’。从一个人走,到组织BBS一群网友走,时间持续了大半年。那真是一段遥远依稀,但又仍在记忆里闪闪发亮的青春岁月。”李以健说,2016年起,在地方文史领域有所积淀的他,开始策划线路讲解古城。泉州夏日白天气温高,出于贪图凉意的实用性考量,他把夜游古城从记忆深处提溜出来,重新推行。

没想到,收获出乎意料——虽然晚上光线不如白天,对古迹文物的观察无法真切细致,但却呈现出泉州文化活态传承的迷人韵致,凸显泉州古城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独特魅力。“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,菜香饭香弥漫;一片安静中行经老宅,偶能听到闽南语交谈;巷子口,阿婆搬椅子、摇扇子,给我们耐心讲传说和故事,老城的人情味儿,就这样流淌了出来。”曾热衷在国内外旅行的北京姑娘青马,就是被这些人情味所吸引并决定来泉定居的。如今,她不仅住在古城,还成为李以健的搭档、“一茶书房”的合伙人、夜游泉州的讲解人之一。

随意行走 佛系邂逅

从幼儿园小朋友到退休老人都爱“寻宝”家园

如同以往多次夜游,集合常在晚上7点时分,“一茶书房”所在的甲第巷88号——巷子得名,源于唐代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欧阳詹,“开闽中甲第之先河”。

“我买了醋肉、炸地瓜片。”“我带了车轮饼。”正所谓逛吃逛吃,一行16人,就在泉州小吃的分享中开启旅行。

一条不长的甲第巷,104号是清代进士、著名书法家庄俊元故居,旁边的小巷曾被叫做“留府巷”,是南宋“三朝元老”留正故居里的通道。紧邻的106号,走出了中国有机化学的先驱庄长恭院士。斜对面95号,既是欧阳詹故居遗址和纪念馆,也是泉郡甲第宫,供奉福建四大地方神明之一保生大帝。

西街西段,基督教泉西堂由闽南古大厝翻建而来,夜景灯勾勒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情。教堂钟楼上从罗马购入的铸铁大摆钟,每个周日仍会响起延续近百年的洪亮钟声,让大家神往不已。

孝感巷内,24号是明代理学家蔡清故居,御赐牌匾、雕梁画栋的古大厝内仍有后人居住,他们以泉州人特有的好客,和夜游的“不速之客”闲话古今。数步之遥的30号,就是陈克忍珠绣传习所。历史与当下、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这里交融生辉。

曾井巷内,状元井至今留存。宋时,泉州龙山衍派一门四相一状元,人称“曾半朝”,状元曾从龙据传就出生在这口水井边。离此不远的民居前,一位年轻父亲正逗弄小儿,不知可怀望子成龙的心愿。

照夜白咖啡厅、闲于酒馆、唤山生活集行舍……小巷内出现的新业态,在古早味里焕发新形象、注入新活力,让大家感到新鲜、涌出期盼。

一路随意行走、一路佛系邂逅,一路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——8时许,操持完一家老小晚餐的家庭主妇来了;8时30分,“海归”妈妈携着完成作业的两小儿来了;8时45分,上完南音业余兴趣课的“打工人”来了。“今晚的20多人里,有幼儿园小朋友,也有退休老人。”李以健说,“宝藏泉州”的家园里,每个年龄段的泉州人,都可以开始和继续自己的“寻宝”之旅。

惊喜偶遇 真诚勉励

“我们一起为世遗泉州做点事”

7月25日,“泉州: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”获评世界遗产。世遗时代的泉州人,在如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守护泉州之外,还能做些什么?

这个问题,李以健在探索。在撰文梳理推介基础上,他开设了“泉州四时好风光”视频号,已拍摄发布泉州文化遗产点相关视频近400期,还不辞辛苦把视频搬运到B站等各平台,以求最大限度推介泉州。夜游团也在探索,“海归”妈妈蔡娇虹说,上小学和幼儿园的两个孩子从小来熏陶熏陶,长大了才能讲好“泉州故事”。已将自己看作泉州人的青马,这次把正在泉州旅行的好友——纪录片导演许博邀来一道夜游,让他发现全天候的泉州之美。

夜色中,行走在继续,思考和讨论在继续,肯定和勉励也扑面而来。“你们这可是在为宣传推介泉州做一件大好事。”孝感巷拐弯处,原市政协委员陈笃恒和太太正例行遛弯,一见到夜游团就给予褒扬。他是泉州知名文史学者、被誉为“泉州通”的陈泗东先生之子,退休后搬回位于平水庙的老宅,专注整理其父的文稿、书信,为泉州文史研究持续出力。“有时间欢迎大家到我们家玩,看看老宅古树、拍拍宣传视频。”他热情邀约并希望,把共同的世遗泉州推介给世界。

蔡清故居内,蔡二叔同样盛情殷殷。“从几年前开始,我们蔡清后人恢复了中秋传统礼俗,全族老老少少都穿着统一服饰,到祖厅前参加‘烧塔仔’等活动。离中秋不到半个月了,你们到时一定要来看热闹。”

夜已深。红砖厝墙头,薜荔果青青,老街巷拐角,三角梅艳艳,天上云层如纱,飘过奉圣宫、泉西堂、东西塔,泉州小吃满煎糕的香味在晚风里传了很远很远。这里是泉州——历史文化名城、世界文化遗产。